2011年10月2日星期日

最遠的八號風球 帶來不合理的爭議

        今年初拉尼娜現象盛行,一眾氣象迷也很期待今年的風季,因為據經驗而言,拉尼娜盛行的年份,如2008年,風季也會很精彩。不過,7月下旬強烈熱帶風暴洛坦成為今年影響香港的第三個熱帶氣旋後,香港的風季一直平靜,只有8月下旬登陸後的超強颱風南瑪都為香港帶來少許雨水。正當氣象迷以為8月和9月都沒有熱帶氣旋警告的時候,香港風季的平靜終被颱風納沙打破。就在9月最後的幾天,颱風納沙為香港帶來了今年第一個八號烈風或暴風警告。
        相信沒有多少人,就連天文台的科學主任,會料到納沙會為香港帶來烈風。當納沙還是西北太平洋上的熱帶低氣壓時,雖然世界頂級天氣數值預報模式「歐洲中期預報」曾預報納沙會在香港100公里範圍內掠過,如同直襲香港,不過隨着時間推移,大部份數值預報都把納沙的登陸點南推到海南島。如此情況出現,日本、台灣、中國、美國和香港天文台的預報都把納沙的登陸地調到海南島,從這個預報看,納沙大概會在香港西南約400公里處掠過。根據過往經驗,氣象迷都會認為天文台發出8號風球可有以下的條件,雖然這些條件並不明文列在天文台的納網頁上,這只是氣象迷的統計資料:

最接近香港時的強度
最接近香港時的距離
熱帶風暴
100公里內
強烈熱帶風暴
200公里內
颱風
300公里內

         當熱帶氣旋靠近香港時,氣象迷可參考以上資料,評估發出8號風球的機會率。(這只是簡單的統計資料,我並不鼓勵氣象迷因風暴達到這個條件,但天文台不發出8號風球時質疑天文台的決定。)按納沙而言,一個在400公里左右掠過的颱風,論距離是不足以發出8號風球的。筆者在納沙吹襲前也認為發出8號風球機會不大。然而,不少氣象迷都會知道,秋季在香港西南面的熱帶氣旋,往往因和東北季候風共同影響而令華南沿岸風勢增大。想不到納沙達在香港西南偏南400公里時,香港境內風力已經有8號風球的水平,看到境內風力上升,天文台不得不發出8號風球。結果納沙在香港西南350公里處掠過,這個8號風球也成了90年代至今最遠的8號風球。
        對於納沙在300多公里外,已令香港吹烈風,天文台的解釋是納沙稍為向北移,令烈風圈靠近本港。然而筆者認為這只是天文台順應輿論的解釋,因為部份人士質疑天文台預測不準確。筆者認為天文台的預測沒有不準確,在納沙進入800公里後,天文台已預測納沙在400公里左右掠過,在七天天氣預報已預測929日離岸會吹烈風,最後納沙在350公里掠過,烈風預測也預測中了,可見天文台這次表現不錯。筆者認為雖然東北季候風未抵達華南,但在納沙吹襲香港期間,東北季候風已抵達江西附近,某程度也加深了納沙和東北季候風之間的氣壓梯度,加上香港在危險半圓,也是令香港風力強勁的主因。不過筆者今天不想討論納沙為本港帶來強勁風力的原因,而是希望討論天文台的表現。
        有人認為天文台預測不準確,因為起初天文台揚言掛八號風球機會不大。可是,據筆者了解,天文台由此至終都會沒有說機會不大。在928日晚上,天文台的報文是如此的:
。」
        首先,天文台只是說晚間改發的機會不高,並不是指納沙吹襲香港的整個過程都不高。事實上天文台在熱帶氣旋警告報文中,往往會提及一個時間,在這時間之前,發出更高警告不高,意思就是指,在這個時間之後,機會就會增強。第二,天文台亦曾警告本港風力可能在晚間上升,因此天文台要留意納沙的動向。這就表示納沙可能會因為移動路徑的改變而令發出8號信號的機會增加。就這看來,天文台的預測並無不妥。市民對天文台預測的誤解,可能因為傳媒在解讀天文台的報告時,漏看了「晚間」二字,結果變成「需要改發更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機會偏低」。
        另外,有人認為八號風球當天到中午時分,只餘下3個測風站,包括昂坪、長洲和長洲泳灘,市區風力已較弱,天文台在下午才改發三號風球,有鬆手之嫌。其是明眼人也能看出這個指控不妥之處。從天文台每小時提供的風力報價資料,在八號風球取消之時,長洲仍然吹烈風,在這個情況下,誰能保證大嶼山和港島之間的大範圍海域的風力不強勁呢?天文台的責任本來就是要保障市民安全,基於這個原則,八號信號維持到下午4時,並不過份吧。
        對於天文台的指控,還有一項更奇特的,有人認為天文台發8號風球太急,讓他沒有足夠時間做好防風措施。對此,我只能建議這位仁兄多補習一下各颱風警告下市民要注意的事項。
        筆者認為今次天文台的表現,是值得表揚的。而且天文台的表現,也讓氣象迷看出天文台一直在進步。5年前派比安事件,其實和今次納沙襲港很像,同樣是在沒有意料的情況下本港風力上升。不過當時天文台沒有發出8號風球,報告用字也很保守,而且不斷強調派比安和香港的距離尚遠,就像是希望淡化派比安對香港的影響,令市民捱着惡劣天氣上班,所以當年筆者也是站在指控天文台的行列的。然而發出8號風球,應看本地風力,而不應看距離。今次納沙距離香港尚遠,但本地風力已達8號風球水平,天文台上下員工都「看實測風力做人」,正確地發出8號風球,讓上班族和學生不用冒危險上班上學。另外要提及的是,自從岑台長上任後,天文台的天氣報告用字既靈活又進取,氣象迷都笑說「天文台的天氣報告越來越形象化,越來越生動了」。
        納沙一役過去,對於市民對天文台的指控,筆者有一點意見給天文台。天文台的天氣報告用字字眼過往也曾引起爭議,但就今次事件而言,錯不在天文台,不過天文台仍可在日後和傳媒的交流活動上,提醒傳媒在引用天文台的熱帶氣旋報告時,留意天文台所使用的時間字眼,不要在報道時漏報時間字眼,而令市民誤會天文台的意思。至於落波時間,其實只要天文台理據充分,是不需要太在意的。最後有人認為天文台發8號風球時間太急,令他沒有足夠時間做好防風措施;對此,天文台能做的不多,除非像十多年前設立「安全使用氣體熱水爐預警」一樣,設立一個「盡早做妥防風措施預警」,讓一部份人盡早做好防風措施
        筆者是第一次寫關於氣象的文章,文章中用了不少氣象迷之間的用語,若讀者不明白,可以隨便發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