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星期六

幾個深秋至初冬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回顧

    當岑智明台長上任後,天文台發警告的作風和以往有很大轉變,變得特別進取。其實,從岑台長平時的言論,不難發現他比我們風迷更「盼風」,例如去年4月回顧以往的十號風球,7月韋森特襲港果真為香港帶來十號風球。當颱風襲港時,他又會在社交網站發表天文台內部的照片。就在剛過去的星期三,暴雨使天文台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岑台長便立即在社交網站發表留言「昭告天下」,表現十分雀躍。
    岑台長在早前於網誌發表了一篇關於1900年庚子風災的文章,詳細描述了當時情況和以往11月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資料。由於他的文章,我翻查了一下以往深秋至初冬影響香港的颱風的資料,打算在這裡作一些回顧。

1900年庚子風災
    我想對於這個風暴,沒有什麼可以說的,要說的岑台長基本上都詳細地描述了。1900118日至9日初段,香港基本上受較微弱的東北季候風影響,早上氣溫大概在20度左右。除了一些降水外,天氣不算太差,119日更有少許陽光。雖然岑台長提到這個風暴環流大,我也不排除118日至9日香港的弱降水是由於西風帶拉扯這個風暴的雲系造成,但惡劣天氣集中於1110日。以下是風暴影響前後香港的天氣:
日期
最低氣溫(攝氏度)
最高氣溫(攝氏度)
降雨量(毫米)
日照時間(小時)
118
20.4
25.7
10.8
0
119
20.8
24.7
13.3
0.2
1110
21.5
25.7
120.2
0.3
1111
15.3
27.3
0
8.5
    119日入夜後,香港風力逐部加強,半夜前已達烈風程度,風向為東北。1110日清晨,風暴經過香港東部陸地,並從大鵬灣進入深圳地區。當風暴最接近天文台總部時,天文台錄得每小時平均風速為113公里,平均海平面氣壓974.9百帕斯卡,可以肯定當時風暴仍有颱風強度。
    風暴登陸後,北面的東北季候風已經加強,並發展出冷鋒。估計風暴在冷空氣入侵和欠缺水氣支持的環境下,加度快速減弱,當天黃昏前已減弱至熱帶低氣壓,甚至消散。和冷鋒相關的冷空氣在1111日抵達香港,這次是乾冷過程,所以香港迅速轉晴。


圖一:1900年11月庚子風災風暴完整路徑圖 

圖二:1900年11月9日地面天氣圖

190812月風暴
   190812月上旬,東北季候風已經穩據華南沿岸,香港早晚變得清涼。這時在菲律賓以東海域形成了一個熱帶氣旋,並在125日進入南海。這個風暴穩定向西北移動,並進入香港800公里範圍。127日,東退中的副高令這個風暴到達香港東南約500公里左右時轉向東北移動,並在翌日橫過台灣以南海域的呂宋海峽重新進入西北太平洋,而且轉化為溫帶氣旋。128日,強烈且潮濕的冬季季候風抵達華南沿岸,並為香港帶來三天寒冷和多雨的天氣。
    這個風暴基本上沒有影響香港的天氣,只是純粹當年預測天氣技術水平低,所以才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估計警告生效時間大概在126日至8日。不過值得留意的是,這個熱帶氣旋警告是天文台成立以來年內最遲發出的警告。如果這個風暴發生在今天,我想下場應該和2004年的南瑪都差不多。所以說,天氣預測水平進步,要破紀錄就變得越來越難了。

191511月風暴
    岑台長提到,天文台成立到第二次大戰前,僅有三個風暴令天文台在11月錄得烈風,這股風暴便是其中一個。
    191510月最後幾天東北季候風影響華南,香港氣溫下降至20度以下。隨着東北季候風緩和和充沛的陽光,11月首幾天氣溫穩步上升,114日更達到炎熱水平。一個不知是什麼強度的風暴在113日於菲律賓以東出現,路徑大致向西北偏西至西北移動,進入南海,並在116日早上登陸廣東西部。這個風暴在香港西南210公里左右掠過。當這個風暴到達香港西南時,曾有三小時使香港天文台吹起持續烈風,當時最高每小時持續風速為70.4公里,最高陣風為每小時111.1公里,最低每小時海平面平均氣壓為1002.3百帕斯卡。可是風暴靠近香港的這幾天,香港天氣不見得特別差,這是風暴靠近前後的天氣:
日期
最低氣溫(攝氏度)
最高氣溫(攝氏度)
降雨量(毫米)
日照時間(小時)
114
22.5
30.1
9.8
3.6
115
23.0
26.6
19.2
0.1
116
24.1
27.2
7.7
2.3
117
23.8
28.1
0
8.7
    天氣最差的日子是115日,但雨量也只不過是19.2毫米。隨着風暴在116日早上登陸並快速向西移動,香港迅速轉晴。從天氣圖上發現風暴在117日己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時香港已再回到炎熱的懷抱裡。


圖三:1915年11月風暴完整路徑圖

圖四:1915年11月5日地面天氣圖


193911月風暴
    19391118日,一個熱帶低氣壓在棉蘭老島以東形成,並迅速增強成颱風。颱風橫過菲律賓後,1121日風暴到達南海群島以北海域。東退中的副高令這個颱風轉向西北偏北移動,靠近海南島東部海域。連綿不絕的雨帶從1122日開始影響香港。颱風開始轉向東北移動,直趨珠江口一帶。根據一份文獻記載,1123日颱風橫過澳門,並在兩小時後吹襲香港,香港天文台紀錄到15分鐘風眼的平靜。不過,根據天文台提供的路徑資料,颱風是從香港以南掠過,最接近天文台的方向和距離是東南偏南約65公里。*  根據天文台提供的資料,這個風暴在香港西南面250公里左右時,曾使天文台錄得1小時的持續烈風,當時的持續風速為每小時64.8公里,最高陣風更是達到颶風程度的每小時118.5公里。從天氣圖可以看到,東北季候風在1123日抵達華南沿岸,冷空氣令風暴開始出現鋒面結構。風暴掠過香港後向東移動,1124日轉變為溫帶氣旋,掠過台灣以南海域,並重新進入西北太平洋。
    風暴吹襲香港期間,並沒有造成重大損失。香港天文台錄得最低每小時海平面氣壓為989.5百帕斯卡,顯示風暴最接近香港時應該仍有強烈熱帶風暴的強度。以下是風暴吹襲前後的天氣:
日期
最低氣溫(攝氏度)
最高氣溫(攝氏度)
降雨量(毫米)
日照時間(小時)
1121
22.6
26.7
0.1
3.3
1122
22.2
24.9
18.1
0
1123
17.1
25.4
102.2
0
1124
17.1
24.4
0
7.6
    這個風暴的路徑極為罕見,自西向東近距離掠過香港的路徑很少出現。在香港附近發展出鋒面,開始轉化過程,亦是香港風暴歷史中的經典。


圖五:1939年11月己卯風災風暴完整路徑圖

圖六:1939年11月23日地面天氣圖

*此項描述的依據是 http://www.hko.gov.hk/publica/tn/tn066.pdf 所提供的資料和路徑圖。但從天文台的實測資料看,此風暴的確在天文台總站上空橫過。(詳見本網誌另一文章「1939年11月風暴,溫帶氣旋襲港?」)

195011月熱帶風暴黛麗娜
    一個熱帶氣旋在菲律賓以東形成,並向西北偏西移動,並命名為黛麗娜。在1121日進入南海,1122日進入香港800公里範圍。JMAJTWC均沒有紀錄黛麗娜進入南海後後期的發展,其中JTWC1122日便判黛麗娜死刑。但根據CMABest Track,黛麗娜稍為減弱後在南海西部轉向北移動,以熱帶風暴強度登陸海南島。1124日,它從海南島東北角離開海南島,向東移動靠近廣東沿岸,強度也大幅減弱。可能由於當時天文台仍頗依賴JTWC的發佈,當黛麗娜進入香港400公里範圍時,才察覺到其實它仍然未死,於是直接發出三號強風信號。清涼的東北季候風在1125日抵達華南沿岸,使黛麗娜減弱為低壓區。1123日至1124日黛麗娜吹襲香港期間,香港的雨量亦很可觀:
日期
最低氣溫(攝氏度)
最高氣溫(攝氏度)
降雨量(毫米)
日照時間(小時)
1122
20.1
28.0
微量
9.8
1123
21.7
23.4
16.9
0
1124
21.6
26.1
36.3
1.7
1125
17.5
21.9
0.6
0
    黛麗娜和193911月的風暴很相似,同樣成功在南海轉向東北偏東移動,風暴吹襲後期東北季候風便進佔香港。可見對於這類深秋南海轉向風暴,較強的東北季候風會加強華南沿岸的氣壓梯度,風也會得比較大。冷空氣令西風槽向華南延伸,迫使副高東退,明顯的引導氣流令風暴成功突破弱點轉向。

195411月超強颱風柏美娜
    柏美娜是比較為一熟悉的風暴,它在西北太平洋已經達到超強颱風的級別,JTWC更一度定格其為5級颱風。柏美娜在114日從呂宋海峽向西移入南海,隨後數天穩定靠近華南沿岸。116日,柏美娜以颱風強度在香港西南約60公里掠過,這是它最近香港的距離。同日下午柏美娜便登陸珠江口以西一帶並迅速減弱消散。柏美娜吹襲香港期間,天文台需要發出相當於今天的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的警告,是戰後年內最遲的九號信號。當柏美娜在香港東南面時,香港天文台錄得最高平均風速為每小時87公里,最高陣風為每小時155.6公里,最低海平面氣壓997.1百帕斯卡。烈風在天文台持續了5小時。香港南部的橫瀾島風速亦很可觀,當地錄得每小時平均風暴為113公里的暴風風力,陣風更達每小時174.1公里。橫瀾島最低海平面氣壓為989.0百帕斯卡。這些可怕的數據,都是在風暴仍在香港東南偏南面時錄得,因此迫使天文台發出九號信號。可能隨着風暴減弱,當柏美娜到達香港西南面時,本地風力已經大不如前,所以即使柏美娜近距離掠過,亦不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
    柏美娜使鰂魚涌最大風暴潮為1.16米,是眾多襲港風暴中較嚴重的一次。這是風暴吹襲期間本地的天氣資料:
日期
最低氣溫(攝氏度)
最高氣溫(攝氏度)
降雨量(毫米)
日照時間(小時)
114
18.6
26.9
0
10.0
115
20.3
28.4
0
5.5
116
18.9
24.6
93.5
0
117
21.3
24.3
1.6
4. 

圖七:1954年11月超強颱風柏美娜完整路徑圖

196511月熱帶風暴伊蘭
    伊蘭的路徑較為迂迴曲折,在衛星雲圖仍未發達的60年代,這個風暴的路徑較難預測。伊蘭在11月上旬於南沙群島以南海域形成,並向北移動。經過多次的重新定位,119日伊蘭終於進入香港800公里範圍,天文台遂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可能因為當時仍為伊蘭有跡象繼續向北移動並且加強,天文台在1110日早上便改發三號強風信號,可是當天伊蘭近乎停滯不動,本地風力亦未見增強,所以天文台在1111日早上便改發一號信號。1111日晚上,伊蘭加速向北移動,進入香港西南400公里範圍,於是天文台重新發出三號強風信號。受東北季候風影響,伊蘭強度亦開始減弱,1112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轉向西北偏西移動,1113日登陸海南島北岸,所有熱帶氣旋警告取消。
    這是風暴吹襲期間本地的天氣資料:
日期
最低氣溫(攝氏度)
最高氣溫(攝氏度)
降雨量(毫米)
日照時間(小時)
119
23.0
26.7
微量
1
1110
19.7
23.7
40.4
0
1111
19.8
22.9
9.7
0
1112
20.9
22.8
34.5
0
1113
21.4
24.9
8.9
0.5

圖八:1965年11月熱帶風暴伊蘭完整路徑圖

196711月超強颱風愛瑪
    愛瑪發生在11月上旬,是典型深秋影響華南的風暴。當風暴即將登陸菲律賓時,強度達到超級颱風級別,JTWC亦定格其為5級颱風。愛瑪向西北移動橫過菲律賓,在114日進入南海,強度已大不如前。已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的愛瑪繼續向西北偏西移動,最後在湛江附近登陸消散。天文台在117日愛瑪進入香港西南偏南400公里範圍時發出三號強風信號。當天,橫瀾島曾有4個小時吹持續烈風,達到每小時70.1公里,最高陣風為每小時96.3公里。天文台亦錄得陣風每小時94.5公里。由於烈風不算持續,所以天文台沒有發出8號烈風或暴風信號。風暴最接近香港時的距離為西南370公里。
    這是風暴吹襲期間本地的天氣資料:
日期
最低氣溫(攝氏度)
最高氣溫(攝氏度)
降雨量(毫米)
日照時間(小時)
115
21.8
25.9
微量
1
116
20.9
24.4
1.7
0.2
117
20.7
23.5
21.5
0
118
22.8
25.4
0.7
1.4

圖九:1967年11月超強颱風愛瑪完整路徑圖

1972年強颱風柏美娜
    同樣是柏美娜,1954年的柏美娜令香港發出年最遲的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而1972年的柏美娜則帶來最遲的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114日,菲律賓以東形成了一個熱帶低氣壓,同日增強成熱帶風暴。翌日,柏美娜登陸菲律賓中部群島後繼續增強成颱風,並在同日晚上進入南海。此時柏美娜移動速度開始減慢,並向西北偏西朝南海中部進發。117日,到達南海中部後,柏美娜進一步轉向西北移動,靠近海南島以南海域。117日早上8時半,飛機探測到柏美娜中心風力最高達到每小時185公里,海平面氣壓952百帕斯卡。雖然這個中心風力並非十分鐘平均風力,但在南海達到這個強度並非易事。117日下午4時,天文台發出一號戒備信號,這時柏美娜距離香港西南偏南720公里。由於天文台預測香港入夜後風力會增強,加上柏美娜已增強成強颱風,所以即使柏美娜還在香港西南600公里外,天文台仍然改發三號強風信號。入夜後,香港普遍吹清勁東風。同一時間,一道深厚的西風槽從中南半島附近向東推進,使柏美娜轉向北移動,並在118日早上登陸海南島東部。由於沒有海南島的天氣資料,風暴附近亦沒有船舶報告或飛機實測,有關柏美娜的資料一度暫停供應。同日下午,風暴減弱為颱風並離開海南島,有關柏美娜的資料開始變得清晰。隨着柏美娜向東北偏北移動,越來越接近香港,天文台在當日下午改發相當於現時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的七號風球。烈風警告生效後,柏美娜的風眼變得十分不清晰,雨帶結構也變差了。柏美娜在118日登陸廣東西部,迅速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由於風向轉變,天文台在當晚改發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119日凌晨,柏美娜已深入內陸,進一步減弱為熱帶風暴,天文台於是在清晨改發三號強風信號。所有警告在七點左右取消,柏美娜亦繼續減弱為低壓區。同日早上香港風力普遍減弱,但離岸仍間中有強陣風。
    天文台沒有公佈香港各地的持續風力數據,僅在報告提及各區的最高陣風情況:
地區
1179日最高陣風(公里小時)
大老山
154
長洲
120
啟德機場
111
香港天文台
109
橫瀾島
96
歌連臣角
94
    柏美娜並沒有為天文台帶來持續烈風,從陣風數據看,柏美娜的八號風球應該屬中等偏弱的一個。值得留意的是,2011年納沙襲港,很多人都以為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時,納沙和香港的距離是最遠的(360公里)。事實上,柏美娜來到香港西南偏西400公里時,天文台就已經發出八號信號,至於有沒有更遠的,我也不太清楚。秋季當東北季候風影響華南,而熱帶氣旋在香港西南面時,即使熱帶氣旋仍然很遠,香港風力已經很強勁,柏美娜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以下是柏美娜吹襲香港時的一些資料:
日期
最低氣溫(攝氏度)
最高氣溫(攝氏度)
降雨量(毫米)
日照時間(小時)
116
23.4
30.4
微量
9.8
117
23.2
25.3
微量
0
118
23.2
25.7
64.2
0
119
23.9
27.8
9.6
7.3
    197211月上半個月,影響香港的東北季候風偏弱,估計當時海溫仍然不冷,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再加上西風槽深厚,柏美娜才順利北上轉向。

圖十:1972年11月強颱風柏美娜完整路徑圖

1974年超強颱風艾瑪
   1974年的下半年是讓香港風迷津津樂道的一年。香港經歷了平平無奇的夏季,踏入秋季,颱風就接踵而至。當年10月中旬先有嘉曼為香港帶來九號風球,下旬又有伊蘭帶來八號風球。1974年有6個襲港風暴出現在10月或以後,從1011日到119日,熱帶氣旋警告取消後,平均4天後又要重新發出,可見襲港颱風出現的頻率十分高。
   11月下旬,當香港漸漸踏入冬季,一個颱風在西北太平洋形成,並被命名為艾瑪。艾瑪在1127日達到超強颱風程度,一直向西移動趨向菲律賓。1128日下午,艾瑪在馬尼拉以北75公里左右掠過,並進入南海,同時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艾瑪在隨後幾天稍為增強,但仍維持強烈熱帶風暴水平。1130日,艾瑪開始向西北移動,靠近海南島。121日早上2時,當艾瑪來到永興島西北偏北100公里附近時,當地錄得每小時85公里的持續風速和平均海平面氣壓996.6百帕斯卡。一號風球在當日下午1245分懸掛,當時艾瑪已轉向北移動,和香港距離大概是西南440公里。當天晚上11時,由於有跡象顯示艾瑪會轉向東北移動,進一步接近香港,所以天文台懸掛三號風球,當時艾瑪集結在香港西南330公里。122日早上,艾瑪進一步減弱為熱帶風暴,橫過上川島,並登陸珠江口西部沿岸。從天文台的雷達顯示,艾瑪的組織極差,但雨帶十分強烈。最後,所有熱帶氣旋警告在當天下午4時取消,艾瑪亦在香港以北55公里左右消散。
    121日初時,香港吹清勁偏東風,隨着艾瑪靠近,香港轉吹強風。天文台公佈了香港部份地區的的風力數據,從資料看,應該為持續風力:
地區
1212日最高持續風速(公里小時)
大老山
63
長洲
63
啟德機場
48
    艾瑪沒有為香港帶來太大的風速和風暴潮,但雨量卻是十分可觀,這是艾瑪襲港的天氣情況:
日期
最低氣溫(攝氏度)
最高氣溫(攝氏度)
降雨量(毫米)
日照時間(小時)
1130
20.0
22.7
3.7
0.5
121
20.2
21.8
19.3
0
122
21.0
23.5
177.3
0
123
20.9
23.9
0
2.5
    122日的雨量,為香港12月單日雨量的最高紀錄,艾瑪的一號和三號風球,亦是戰後香港年內最遲的風球。
圖十一:1974年12月超強颱風艾瑪完整路徑圖

    近年,秋冬颱風襲港的事件似乎越來越少。198711月尾,超級颱風蓮娜進入香港以南220公里,但由於強勁的冬季季候風早已控制華南,因此蓮娜很快就減弱,縱然橫瀾島錄得每小時104公里的陣風,天文台也沒有掛起風球,就只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1993年艾拉在11月襲港,本地風力也十分強勁,天文台發出三號風球,一架華航客機在啟德機場滑行時墮入海中。自此之後,就再沒有在冬季颱風襲港的顯著案例。不過,這些事件,都一直提醒我們,在11月深秋,颱風仍然是可以進入南海,為香港帶來強風。「我們是否已準備好應對下一個深秋風暴?」,這應該是我們每年風季開始之前撫心自問的問題。

圖十二:1987年11月超強颱風蓮娜完整路徑圖,當年天文台僅以強烈季候風處理這次風暴事件,引起爭議

圖十三:1993年11月強颱風艾拉完整路徑圖

資料來源:

1. G.S.P. Heywood (1940). "The Typhoon of November 17th to 25th, 1939". Appendix B of the Meteorological Results 1939, Royal Observatory

2. W.C. Poon, HKO Technical Note No. 66, 1982: Tropical cyclone causing persistent gales at the Royal Observatory 1884-1957 and at Waglan Island 1953-1980

3. 影響香港熱帶氣旋路徑圖 Tracks for Tropical Cyclones that affected Hong Kong http://www.hktctrack.net/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